汉末的江东集团为什么存在感不强?被骂作江东鼠辈,皆是种因得果_孙坚_东吴_孙策

发布日期:2025-06-25 22:41    点击次数:182

在电视剧《神话》中,演员张世有一段深刻的演出,其台词曾被写进北电教材。他的经典台词,“因为我无权无势,因为我残破,就被人欺负……我要一步一步一步地走到最高!”,“我要做一个最高的赵高,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赵高”,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内心,成为了极具震撼力的场面,被视为表演的巅峰之作。

然而,今天我们讨论的并非张世的演技,而是这段台词背后的深层含义及其逻辑问题。正如许多人曾对这些台词产生强烈共鸣,甚至深感自己曾经的无力与奋斗情感。或许,你也曾有过这样的想法:是的,我没有权力,没有地位,常常被人看不起,我是否不应该拼命往上爬,成为比别人强大的人?这是错了吗?

朋友们,虽然这种情感不难理解,但其实这样的执念是错误的,甚至是十分危险的!首先,逻辑上来说,别人的不友善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以不友好的方式对待他人;其次,道德上,这种不择手段的态度很容易导致无底线的行为;最后,因果上来看,最终能取得成就的并非是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,而是依赖于个人的能力与机遇,而这些极端的方式往往无法得到他人的认可,最终也很难保住已经取得的成果。

展开剩余78%

我们不需要用现实中的案例来阐释这一点,而可以通过东吴的历史来看一看。东吴在三国时期的存在感一直不强,许多史书甚至对他们的记载寥寥无几,常常被视为“江东鼠辈”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我们可以从东吴的建立谈起,特别是要从孙坚说起。

孙坚,字文台,出自吴郡富春。他的家族背景并不显赫,历史记载他“孤微发迹”,换句话说,就是一个普通百姓出生。简单来说,他就是我们现代社会中的普通人,几乎没有任何显著的家庭背景。作为平民,孙坚无疑面临着那个年代中社会地位较低的困境。显然,孙坚意识到这一点,他对这个局面感到焦虑,也因此成了一个拼命向上爬的人。孙坚的性格非常刚猛,几乎像当时街头的小混混一样,一旦他看中某个目标,便毫不犹豫地拿命去争取。

孙坚的一生充满了各种标志性的故事。比如他17岁那年,遇到强盗的时候,他没有退缩,而是假扮成官兵,独自将强盗们赶跑。最后,他被当地政府招募为“假尉”,类似今天的协警。还有一次,孙坚看中了吴国太,尽管吴家人最初不同意这桩婚事,但孙坚硬是通过威胁的手段让吴家妥协,最终娶得吴国太为妻。吴氏亲戚曾说,孙坚是“轻狡之人”,也就是表面上显得轻浮、暴躁、狡猾。孙坚就是靠着这种敢于冲撞的方式,在乱世中逐渐站稳了脚跟。

东汉末年,社会动荡,官场腐败,急需像孙坚这样敢作敢为的猛人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孙坚通过不断冒险、打拼,逐渐从社会底层一步步崛起,积累了不小的权力和地位。随着董卓乱政,孙坚决定北上参与讨伐董卓。这里,我们可以看到,孙坚的北伐并非单纯为了清除董卓,而是有着扩展个人势力的隐秘动机。

例如,孙坚为了扩张势力,在北伐过程中先后暗杀了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太守张咨。他之所以动手,是因为个人的恩怨。王睿出自士族,而孙坚的这种不讲理、不讲规则的行为,使得他在朝堂上的形象越来越接近董卓。孙坚随后又借机投靠了袁术,但他的暴力作风并没有改变,这种不择手段的手法也预示着他未来的命运。

尽管孙坚最终英年早逝,孙家并没有因此崩溃。孙坚的儿子孙策虽然年轻,但很快在乱世中展示了非凡的才干。孙策在继承父亲的遗志后,经过一系列战斗和政治斗争,最终带领孙家掌控了东吴。然而,孙策的手段与父亲类似,同样充满了暴力和压制。孙策通过屠杀、镇压等方式,得以巩固权力,但这种极端手段最终也导致了东吴政权的不稳固。

孙策去世后,孙权继位,虽然一度表面上稳住了局面,但东吴的根基依然动摇不定。孙家始终没有得到真正的士族认同,许多江东豪杰并未对孙家产生真正的归属感和忠诚度。孙权即使试图通过权谋手段来稳定局势,但由于父辈留下的暴力政治遗产,江东始终处于不安定状态。

从孙家父子的暴力崛起过程可以看出,他们通过强行压制、暴力手段建立的政权并非长久之计。孙权在治理过程中虽然展现出了比父兄更高的权谋智慧,但东吴的基业依旧无法摆脱先天的不稳固。正是由于孙家无法获得民心,他们始终无法真正得到江东士族的支持。即便孙权个人运筹帷幄,但最终东吴始终缺乏足够的根基来实现稳固的长治久安。

这一切的根本原因,还是在于孙家父子从一开始的“暴力发家”方式,导致他们不仅没能赢得民心,甚至也无法稳定自己的政权基础。

发布于:天津市